画舫破开鉴湖的中午阳光时,水纹正漫过船舷第三道木纹。粼粼波光里浮着碎金般的日光,两岸芦苇垂落的绿影在水中轻轻摇晃,倒像是谁把整匹翡翠裁成了细条,任由船桨搅出满湖的碧色涟漪。这汪水色潋滟的湖,像极了绍兴黄酒坛里漾开的琥珀光,不疾不徐地晕染着游人的心境,直到画舫调转方向,将我们送往那座藏在时光褶皱里的鲁镇。
作为柯岩风景区的压轴之笔,鲁镇更像被时光精心封存的琥珀。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踩上去能听见细碎的回响,仿佛百年前的脚步声仍在巷弄间徘徊。白墙黛瓦的屋舍错落有致,马头墙的飞檐挑起淡蓝色的天光,偶有晾晒的蓝印花布从窗棂垂落,风过时便扬起一片古朴的涟漪。这里的每一块砖、每一片瓦,都循着鲁迅先生笔下的墨迹生长,连墙角青苔的蔓延姿态,都带着《呐喊》里的沉郁与《彷徨》中的深邃。
陈半丁纪念馆藏在一片竹影里,推门便撞见满室墨香。泛黄的宣纸上,墨竹在风里摇曳,紫藤架下藏着细碎的花影,那些皴擦点染的笔触里,藏着江南文人的风骨。展柜里的砚台还留着研磨的痕迹,仿佛前一刻还有人在此挥毫,墨汁滴落的声响混着窗外的蝉鸣,凝成跨越时空的回响。最动人的是一幅未完成的《鉴湖渔隐图》,远山含黛,近水含烟,渔翁的蓑衣上还沾着未干的墨色,让人疑心他随时会撑起长篙,从画里驶入真实的鉴湖烟水。
穿街走巷时,铜雕里的人物正从鲁迅的文字里走出来。阿 Q 缩着脖子站在墙角,脸上还带着挨打后的憨笑;祥林嫂挎着竹篮在路口徘徊,眼神空洞得能盛下整个鲁镇的黄昏;孔乙己踮着脚站在咸亨酒店柜台前,长衫的下摆沾着酒渍,手指还在比画着 “茴” 字的四种写法。这些铜雕带着夸张的棱角,却比任何文字都更鲜活 —— 他们的皱纹里藏着旧时代的风霜,眼神里映着未熄的烟火,连衣褶里都裹着江南小镇的潮湿气息。
“民族魂” 雕塑立在广场中央,鲁迅先生的目光越过青瓦白墙,望向更远的天际。他的眉头微蹙,仿佛还在思索着铁屋子里的呐喊;长衫的下摆被风掀起,露出的皮鞋沾着泥土,那是踏遍中国大地的痕迹。阳光落在他的肩头,铸成一道金色的轮廓,与背后 “横眉冷对千夫指” 的题字相呼应,让人忽然读懂,为何这片土地能孕育出如此坚硬的灵魂。
暮色漫进鲁镇时,画舫已在码头等候。回望这座小镇,灯笼次第亮起,暖黄的光透过窗纸,在青石板上织出细碎的网。铜雕的影子被拉得很长,与屋檐的剪影重叠在一起,倒像是鲁迅笔下的人物正与现实中的我们擦肩而过。鉴湖的水波仍在记忆里荡漾,而鲁镇的烟火,已顺着晚风,悄悄钻进了每一个游人的心底。
本文来自网友发表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,如存在侵权问题,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!
展开